台灣不愧是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,而且亞洲最大的同志遊行與相關活動,每年也都會在台北舉行,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,無論您會不會加入這場盛宴,在這個性別意識愈來愈自由開放的年代,知道「LGBTQIA+」這串英文字母代表的意義,能幫助我們更了解並尊重人的共通性與差異性,其實我們都相同,也都不同!
LGBTQIA+代表的意義這串英文字母源自於美國的性別平權運動,每個都代表一個性傾向或性別身分,全部加在一起,就是一個「性小眾」的總稱。從最早只有LGB 3個字,到現在愈加愈長,甚至還有「+」(代表持續增加中的意思),我們可以發現用來定義自己的方式不但愈來愈多元,也愈來愈精準。
訂閱 風傳媒VIP會員,享有零廣告閱讀介面 透過
G=男同志(Gay)Gay這個詞在英文裡狹義的定義,是指男同志,或稱男同性戀。但在性別平權運動剛萌芽的早期,這個詞是廣義地拿來泛犯指所有性小眾。已出櫃的國際男同志名人多不勝數,包括英國歌手艾爾頓強(Elton John)、美國CNN主播安德森庫柏(Anderson Cooper)、時尚大帝卡爾拉格斐(Karl Lagerfeld),與台灣知名主持人蔡康永。
B=雙性戀(Bisexual)雙性戀指的是,能同時被異性,也被同性吸引的人,也就是可以跟男性或女性交往者。曾受訪談論且公開的名人,包括女神卡卡(Lady Gaga)、女星安潔莉娜裘莉(Angelina Jolie),與電影《暮光之城》(Twilight)的女星克莉絲汀史都華(Kristen Stewart)。
T=跨性別(Transgender)跨性別代表出生性別(生理),與自我性別(心理)認同不符的人,跨性別者可能生理上是男性,但心理上是女性(男跨女);或者剛好相反,生理上是女性,但心理上是男性(女跨男)。有些跨性別者會透過扮裝,如女扮男或男扮女,來但所、表達自己的心理性別;有些則會透過手術,轉換性別,就是所謂的變性手術,在英文中,經過變性手術的跨性別者會稱自己為Post-operative transsexual,或post-op。
跨性別是一種性別認同(Gender identity),和前面3者屬於性向(Sexual orientation)的L、G、B不同,也就是說,跨性別者可以同時是異性戀、同性戀,或雙性戀。
Q=酷兒/疑性戀(Queer/Questioning)酷兒或疑性戀,是用來代表還在摸索,還不確定自己性別或性向為何的人。很多不想被其他定義明確的標籤束縛的性小眾,也會用這個名詞來介紹自己。
(相關報導:
被台灣同志婚姻拒絕的戀人們:無法在台結婚的跨國伴侶
|
更多文章
)
I=雙性人(Intersex)雙性人指的是同時擁有男性和女性性徵的人,有些雙性人可能有完整的女性外觀,但身體內部或荷爾蒙分泌卻有男性的特徵;雙性人的生殖器也可能不男不女,例如看起來很像陰唇的陰囊,或大得有點像陰莖的陰蒂;也有一些雙性人的基因錯綜複雜,使得某些細胞擁有XX染色體,有些卻是XY染色體。